枢纽之城:“四型兼备”锻造深圳全球 交通物流“链接力”

来源: 瞭望智库   发布时间:2024.01.29

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的“双引擎”。2023年深圳交通以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物流中心为发展目标,从“海、空、路、轨”一体化谋划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深圳空港、海港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全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湾区交通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港口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于一体的“四型兼备”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为深圳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蓄势赋能。

国内民航旅客吞吐量首次位居全国单个机场第二

作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晴雨表”,2023年深圳机场各项业务迎来强劲复苏,航班量、国内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均创历史新高,国际航空枢纽能级取得新突破。

国内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5000万

全年航班量超39万架次,平均1.5分钟就有1架飞机起降,高峰时段最大容量标准更是提升至65架次/小时,不到1分钟就有1架飞机起降,居国内双跑道机场之首。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273万人次,增长144.5%,其中国内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5000万,达到5025万人次,首次跃居全国单个机场第二。“五一”和“国庆”假期单日最高客流量均突破18万人次,最高达18.4万人次,创历史最高纪录。

织密国内外主要热点城市航线

。为更好满足出差、探亲、出游等出行需求,深圳机场精准加密国内外热门航线班次。国际航线方面,恢复和新开伦敦、巴塞罗那等22条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新开及加密圣保罗、巴黎、墨西哥城等15条国际货运航线,构建起通达全球五大洲的“空中通道”,跻身全球最繁忙机场行列。国内航线方面,与喀什、林芝、昭通等8个城市实现直航,直达热门旅游城市。家住龙华的李女士表示,“一直想去西藏林芝游玩,但是深圳之前没有直航就搁置了,现在开通直航后又恰逢暑假,我就带着家人过去了。”

创新舒心快捷的航空服务模式

。在织密航线网络的同时,深圳机场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宽体机比例,全年客运宽体机占比达到17.3%,超出2019年2.4个百分点,实现航线品质提档升级。首次在国内主要枢纽机场中联合多家航空公司推出综合性、高品质的航空快线产品——“深快线”品牌,实现每半小时一班“公交化运营”,每年让超千万旅客享受随到随走、灵活出行体验;启用首个深港“双城”候机楼,为往来深港两地机场的旅客提供一站式畅行服务,城市候机楼达到25个;启用深圳机场首个市外货运前置仓中山前置仓,实现航空货物集中前置收货模式,货主无须往返深圳即可将货物发往全球。

经常出差的林先生表示,“深圳机场的服务品质提升了很多,更加人性化,全国范围内首推‘航延电子餐券’服务、首创出租车‘人人有座’候乘模式,是实实在在的为旅客服务、着想,而且推出热线电话一号通服务,投诉、查询都是一个电话号码解决。”

深圳机场负责人介绍,2024年深圳机场计划新增国际航空客运、货运航线10条以上,启用深中航空港,并在大湾区主要城市设立更多城市候机楼和货运前置仓,持续提升深圳机场的国际国内辐射能级。

集装箱吞吐量近3000万标

经过四十余年的建设发展,从蛇口港脱颖而出的深圳港,逐步建设成为我国华南地区集装箱枢纽港,集装箱吞吐量多年位居全球港口前列,盐田港欧美航线占比近70%,为国内港口最高。

港口货物吞吐量

2023年,在外贸承压的不利形势下,深圳港仍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持续推进“水水中转”“海铁联运”组合拳,新开通组合港10个、内陆港2个,组合港线路37条,实现大湾区内地九市和全省七大关区组合港全覆盖,“水水中转”集疏运比例提升至29%。全年共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超2.8亿吨,创历史新高,其中集装箱吞吐量2988万标准箱,继续稳居全球前五,LNG接卸量超1320万吨,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一。深圳港汽车海运出口超7万辆,同比增长350%,实现跨越式增长。

小漠港出口汽车突破2万辆

据深圳港相关负责人介绍,小漠港是国际性深水良港,建有粤东地区泊位等级最高的多用途公共码头,将打造为华南汽车外贸滚装主枢纽港。2023年是小漠港开港的第2年,全年共完成16航次汽车滚装出口工作,累计汽车滚装出口量达20077辆,占深圳市全年汽车出口总量约29%,货值约31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小漠港汽车出口总量99%。

加快构建

城因港兴,港为城用。作为全球性集装箱枢纽港,深圳港现有国际班轮航线200多条,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300多个港口,与26个国际港口建立友好港关系,形成了远近洋、干支线、内外贸相结合的全球性航运网络体系。据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正在着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随着未来大铲湾码头二期、盐田港东作业区、小漠港二期、西部出海航道二期等项目陆续建成,深圳港将由贸易大港向综合“贸易、能源、邮轮、航运”一流强港和航运枢纽转型升级,助力深圳迈向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图2亚洲区内航线SXT正式挂靠大铲湾港区

图3“小榄港-深圳盐田港”组合港新航线正式开通

地铁单日客流量突破1000万人次

城市轨道交通对于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提升城市运行效率、促进沿线产业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轨道交通运营线网密度居全国

深圳以打造轨道为主体的世界级公交都市为发展目标,持续推进轨道交通建设,随着地铁8号线二期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含有轨电车)运营里程达567.1公里,运营线路17条,轨道交通运营线网密度保持全国第一。2023年12月31日元旦假期,深圳市轨道交通全网客流(含有轨电车)达到1017.34万人次,创单日历史最高客流纪录,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内地第4个越过1000万客流量级的城市。

地铁8号线二期开通运营,标志着深圳首条直达海滨大小梅沙的“山海专列”正式建成,从此深圳人可以坐地铁直达直通大小梅沙,奔赴一场浪漫的“山海之约”。住在福田的林女士表示,“地铁8号线二期开通,有效改善盐田大小梅沙区域与罗湖、福田、南山等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促进轨道交通与滨海旅游深度融合,以后会经常带家人去大小梅沙游玩,特别期待8号线三期开通,以后去大鹏就更方便了。”深圳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深圳地铁在建三期调整、四期、四期调整等轨道线路共计11条(区段),计划2025年建成通车,轨道交通五期部分线路也已开工建设,计划2028年全部建成,届时全市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将达831公里,市民选择地铁出行将更加便捷。”

深圳

记者从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获悉,已开工建设深大城际、深惠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穗莞深城际深圳机场至皇岗口岸段共4条城际线路,深汕高铁、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共2条高铁线路,另外广深第二高铁也计划今年开工建设。按照规划,未来三地之间总计将有30余条国铁、城际铁路、跨市城市轨道衔接深莞、深惠。其中,深圳与东莞、惠州之间规划形成国铁及城际铁路共计15条、跨市轨道共17条。随着深莞惠“半小时通勤圈”发展提速,未来将进一步加快深圳、东莞、惠州的一体化、同城化进程。

图4 亚洲最大的地铁站—岗厦北地铁站(图源:深圳地铁)

图5 深圳区域交通网络图(2035)

深中通道主线贯通翻开湾区融合发展新篇章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硬支撑。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日益完善,虎门大桥、南沙大桥、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陆续建成通车,它们不仅构筑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骨架,而且彰显了该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势头。每一座桥梁的背后都藏着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彩蛋”,逐渐撑起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交通脊梁”。

长虹卧波串联起珠江两岸

多年来,深圳承载着增强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的期待,然而其“向西辐射”受珠江口交通瓶颈制约而受限。2023年11月28日,随着最后一方压舱混凝土浇筑完成,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迈入了2024年通车的收尾工程阶段,翻开了全新的湾区融合发展篇章。届时,深圳与中山的车程将由现在的2小时缩减为20分钟,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将在珠江口自由流通。

“交通

深中大桥作为中国乃至国际上的一座重要高速公路枢纽,具有深远的价值和影响。它将提高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交通便利性和效率,有助于推进珠三角东西两岸产业互联互通和各类要素的高效配置,加快推动粤东、粤西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布局,提升广东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总部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的金准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经过近10年发展,公司的发展空间早已遇到瓶颈,空间和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深中通道贯通后,金准生物迅速对接,最终将新的生产基地落户在翠亨新区中山生命科学园。深中通道拉通的不仅仅是一道桥,更是一条产业链。深中经济合作将聚焦制造业,构建“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创新+中山转化”“深圳链主+中山配套”三重格局,形成“双向飞地”,打开跨越珠江口的高端产业协链。

深中通道建设单位负责人表示,“作为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的交通大动脉,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将与已建成的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等跨海跨江通道,在为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也将为沿线城市提供更多的合作空间、发展空间、想象空间。”

图6深中通道

图7 珠江东西两岸通道示意图

展望未来,深圳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表示,深圳将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的发展机遇,以打造内外循环的全球枢纽、构建轨道上的湾区核心、塑造低碳绿色的出行典范、树立物流服务的城市标杆、创建智慧交通的全球先锋为发展目标,持续推动融合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引领世界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到2035年,深圳将建设成为畅联可达、智慧共享、绿色人文、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可持续交通典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