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与西附 共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来源: 央广网   编辑:徐豪   审编:易申合  发布时间:2025.03.03

3月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一行走进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西湖实践》为主题,为师生带来一场聚焦未来科学教育与人才战略的深度对话。

西南大学附中立人报告厅座无虚席(陈智列 摄)

“为科学家而来”:西湖大学重构人才培养逻辑

施一公从西湖大学的创立背景切入,详解其“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作为社会力量举办、国家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以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为使命,在治理机制、人才引育、科研评价等领域持续创新。他特别强调,西湖大学以“一人一策”个性化培养为核心,构建本博贯通体系,通过国际顶尖师资、全员海外交流、多导师制支持等八大特色机制,培育兼具社会责任感与全球视野的领军人才。

“这里不是培养‘标准件’的流水线,而是科学家成长的沃土。”施一公坦言,西湖大学期待的学生需具备三个特质:对科学的热忱、对未知的好奇心以及改变世界的使命感。这番阐述引发学子强烈共鸣,现场提问环节火爆,“如何为生物科研做准备?”“如何面对科研挫折?”面对追问,施一公以自身经历勉励学生:“科学探索需要‘钝感力’,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施一公在讲座中(陈智列 摄)

“西附”与“西湖”同频共振:共筑教育生态链

讲座前,施一公一行在学校相关负责人陪同下参观校园。西南大学附中党委书记欧健介绍,学校依托“U-U-S”托管帮扶机制,通过“U云校”平台辐射云贵川桂49所中学,惠及8000余名学生;同时以“三大书院”“两大中心”为基,构建大中小学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西南大学附中校长张勇则巧妙联结地域文化:“在重庆话里,‘西附’与‘西湖’同音,期待更多学子从这里走向西湖大学,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后备军。”

施一公高度评价该校实践:“附中‘立人·新民’理念与西湖大学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这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范本。”数据显示,西南大学附中近五年在科创领域斩获亮眼成绩:272人次获省级一等奖及以上荣誉,51人次入选重庆市代表队24人次斩获金牌,6人入选国家集训队,入选ISEF科技创新国家队4人,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人,重庆市政府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16人,科创类赛事国际金牌22项、全国金牌26项,获专利279项,市级奖项500余项。

施一公与西南大学附中学子交流(陈智列 摄)

以院士讲坛为舟:驶向科学强国的星辰大海

作为全国首个常态化举办院士讲坛的中学,西南大学附中持续邀请国内外院士走进校园,让学生接触科学前沿。从“钱学森之问”到“施一公之思”,学校以“行己有耻,君子不器”的校训为锚,打造“中学里的大学”育人场景。

在讲座中认真聆听的西南大学附中学子们(陈智列 摄)

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当下,这场“西湖”与“西附”的对话,不仅展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基层活力,更揭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打破学段壁垒、凝聚社会合力的深层逻辑。正如施一公所言:“当青年一代将个人理想铸入国家需求,便是科学精神最生动的传承。”(罗伟强)

https://cq.cnr.cn/cqjy/2021jyzx/2021zxx/20250302/t20250302_5270867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