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深圳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举行联组讨论,图为联组讨论第二组委员们积极参政议政。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毕晗 摄
2月24日下午,深圳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举行联组讨论,围绕“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主题,委员们踊跃发言、积极献策。
以光明科学城为试点打造创新生态体系
去年,深圳理工大学以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认可,首年招生实现“开门红”。市政协委员、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发言时认为,大学作为教育、科技与人才最为紧密的交汇点,不仅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他建议构建一个以研究型大学为重要依托,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包括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科技资金与教育发展深度融合以及鼓励科研机构和学校人员与企业紧密结合等。要以光明科学城为试点,打造由研究型大学、开放的科研机构与设施、产业园区等核心要素共同组成的创新生态体系,将政府投资的设施与机构的开放度纳入考核指标,确保创新载体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共享,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
市政协委员、深圳医学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深圳湾实验室副主任张欣豪则将目光投向新型科研机构,建议依托新型科研机构,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在一定范围内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研究机构开展集约化办学,赋予其教育功能,在学科上进行引才和科教改革探索,支持开展本领域内高端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张欣豪认为,这可能是未来科教发展的新模式,需要建立容错机制,总结经验、适时推广。
围绕产业需求优化高等教育学科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深圳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抢抓历史机遇,提高高校院所与‘20+8’战略集群和新兴产业的匹配度和贡献力,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是深圳肩负的使命任务。”市政协委员、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肖京建议促进深圳高校、科研院所与“20+8”产业深度融合。以市场导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20+8”产业专利池,推动重点领域专利产业化。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变革,围绕“20+8”产业需求重塑专业设置、教材内容编纂、教学模式,以产业需求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集中建设科研基础资源底座,以科技资源吸引创新人才,特别要加大AI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满足未来爆发式增长的需要,利用基础底座,面向全球吸引集聚一批AI创新创业人才。
市政协委员、康膝生物医疗(深圳)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李鉴墨同样认为,应该优化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增强产业适配性。比如,采取专项行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我市“20+8”产业,推动高校全面梳理和优化相关学科设置等。
探索中小学科学与工程教育,培养未来创新人才
在中小学阶段,深圳应如何以更大的力度推动科学与工程教育?委员们对此也纷纷支招。
“深圳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议以更大的力度加强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把深圳建设成为一个有利于各类创新创造人才竞相生长的生态雨林。”市政协委员、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党委书记鲁江建议设立深圳市中小学科技与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全面调研国内外科技创新教育的先进经验,编制深圳中小学科学与工程教育的发展规划并动态调整。围绕深圳“20+8”的产业集群,开发以及向全社会征集相关的前沿课程,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中小学科学与工程教育的课程群并组织实施。
市政协委员、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党委书记罗灿同样关注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她认为,科学教育内容的建构需要打通学科壁垒,进行学科重组、课堂重建、知识重构,构建“科学+”课程内容,将科学教育融入各门学科教学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边界,丰富科学教育的内容,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建议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依托所有学科、联结生活世界,实施学科融合创新课程、创新素养通识课程和创新能力实践课程,为学生持续性开展创新实践并成长为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记者 杨丽萍)
http://sz.people.com.cn/n2/2025/0225/c202846-41145618.html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生活”的所有作品,均为新华生活网站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新华生活网站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