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被应用在社交娱乐等领域,AI不受限制与无法预知的互动内容引发了新问题。近日,有10岁女孩被发现偷偷用AI聊天软件与AI生成的“角色”谈恋爱,甚至多次出现“擦边”对话,在其参与的40多条剧情线中,AI角色与聊天者双双“出轨”成为常态。(据1月13日 《重庆晚报》报道)
10岁是未成年人价值观和自我认知形塑的关键期,此阶段的孩子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而AI聊天软件所提供的虚拟“恋爱”等新奇体验,对于10岁的孩子极具吸引力,容易让他们深陷其中。其成瘾性主要体现在,AI凭借强大的算法和数据处理能力,可依据用户个性化需求定制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和互动模式,极大地满足未成年人的情感需求。心智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极易对这种虚拟情感体验产生依赖,难以自拔。
与此同时,AI聊天基于后台数据库和用户指令运行,因社交场景的多样性、偶发性和私密性,其反馈结果易偏离社会伦理规范,产生不良内容。未成年人在错误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误导下,可能做出逾越道德和法律边界的行为,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有关方面已于2023年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制定管理办法,强调要防范未成年人过度依赖或沉迷相关服务。但具体到AI聊天软件,其与虚拟人物的聊天互动满足社交需求,角色扮演等功能带来娱乐体验,还具备类似“网络互动小说”的功能。这些特性相互交织,使AI聊天软件在社会化监管体系中处于模糊地带,极大增加了监管难度,亟待进一步细化规则。
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部分AI产品为追求流量和活跃度,过度迎合部分用户低级趣味,忽视社会责任,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愈发凸显,如上述未成年人与AI角色的不当“恋爱”剧情,即是该方面的典型例证。
为扭转此局面,平台方作为直接责任主体,应加大技术投入,构建严密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除采用人脸识别、身份认证技术,确保未成年人无法绕过年龄限制注册使用外,还需优化智能审核系统,如建立关键词屏蔽库,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聊天内容语义和情感倾向,更精准地拦截不良信息。
家长和学校也应承担教育责任,既要与孩子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网络行为,合理控制电子设备使用时长和浏览内容,还应主动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其正确认识AI技术,提高辨别虚拟内容的能力,树立健康的情感观念和价值观。
https://www.ccn.com.cn/Content/2025/01-13/1430305042.html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生活”的所有作品,均为新华生活网站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新华生活网站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