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京生物医药谷的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集体采写
报告原声
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提升教育强市建设水平、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人才引育留用质效。
代表委员热议
扬长板、强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南京高校科研院所、国家级平台云集,创新资源富集,如何将优势资源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市人大代表黄永明来自紫金山实验室普适通信研究中心。在他看来,加快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对于高效整合高校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具有重大意义。
黄永明建议,要整合创新资源,建立科技成果数据库,对高校科研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和分类管理,建立科技成果评估、定价、交易等市场化运作机制,及时发现和挖掘具有市场潜力的成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和产业化基地,提升转化效能。同时,建议市级层面设立专项转化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成果转化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2024年,南京出台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构建全链条转移转化平台体系。但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还在建设期,对接机制有待完善。”市政协委员罗利华建议,要提升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服务平台的智能化水平,基于区块链、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科技成果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用模型算法进行精准匹配,摸清广大中小企业的真实需求,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效能。
工业母机是高端装备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与基础。“希望能依托利用紫金山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和南大、南航、南理工等高校,在基础研究先行区、工业母机核心技术攻关、各类人才计划、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转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形成一批数控机床产业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的标志性原始创新成果。”市人大代表邵正平来自六合区雄州街道,基于辖区实际情况,他希望能将六合打造成工业母机产业集群发展高地,争创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壮主体、育人才,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企业则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市人大代表董晓俊建议,在优化科技企业服务上,实施精准扶持政策。对初创期企业,加大创业补贴与场地支持;对成长期企业,提供更多研发资助;对成熟期企业,鼓励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同时,强化人才服务,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优化本土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创新金融产品,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建立风险投资补偿机制。
营造优良创新生态至关重要。董晓俊还建议,南京应加大投入,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并推动其向企业开放共享。促进“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加强创新文化宣传。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相比科技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经济,还会管理的人才同样重要,甚至这样的人才更为短缺。”市政协委员董继勇建议,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培养出更多既懂技术、又懂得企业管理的人才。同时,针对现有的企业家,尤其是由科学家转变来的企业家,增强他们的管理、投资等能力,为产业升级作出更大贡献。
抓“传统”、育“新兴”,产业发展“守”“创”并重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禀赋。做大做强,可以先让长板更长。”在市政协委员薛军看来,南京诞生了中国工业史上的多个第一,时至今日,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依然是南京最具代表性的产业符号。他建议,在关注新技术新赛道的同时,也要梳理优势产业,有的放矢地精准集聚创新资源,“石化和钢铁行业完全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来实现绿色、可持续、高端化发展,打造世界级的石油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是科技含量最高、创新最密集、投资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市政协委员蒋原建议,推动审批监管一体化,构建多部门会商机制,整合监管资源形成合力。同时,建立南京生物医药企业产品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互通,加快建设联合监管信息化系统,探索智慧风险评估程序,精准把控风险。此外,还要提升空港口岸物流保障能力。
脑科学国际研究中心和脑机接口产业是全球科技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市政协委员仇园园表示,南京已在脑机科学和脑机接口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成果,江北新区“江苏省类脑智能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建邺区培育发展脑机接口产业链也拥有产业集聚优势。她建议,可布局建设脑科学国际研究中心,攻关神经信号采集与解码、脑机交互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通过高水平的人才政策吸引世界一流的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研究团队,吸引国际顶尖团队落户南京。同时,结合城市产业优势和未来发展需求,拓展一批应用场景,推进脑机接口产业链培育和布局行动。
记者张安琪徐宁黄琳燕余梦迪杜莹张希
专家解读重点关注“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从1到10”的科创成果转化应用
张为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
作为全国首个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始终是南京最鲜明的底色。回望2024年,南京以“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担当,聚焦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科创体系整体效能不断提升。南京全力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抓住六个“关键”,畅通六个“渠道”,8月发布的22条摁下全市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键。首个通信与信息领域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正式建成,为工业互联网、算力网络提供了坚实底座;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在南京落地建设两个分中心,高校院所联动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和“全球创新指数—科技创新集群”排名中,南京分别跃升至全球第5位、第9位,排名进位彰显了创新南京建设取得的显著进展。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检视南京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的关键之年。南京新年第一会聚焦科技创新,一张蓝图绘到底,做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应重点关注“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从1到10”的科创成果转化应用。
一是瞄准引领性、原创性、突破性技术,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在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以创新联合体为抓手推进联合科技攻关,打造高规格战略科技力量。二是以科技创新在产业迭代升级中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解锁新场景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范式,在“AI+制造”等领域推动应用场景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http://www.njdaily.cn/news/2025/0114/7437768142784978957.html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生活”的所有作品,均为新华生活网站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新华生活网站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