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共筑科学教育“大加法”

来源: 新华网   编辑:徐豪   审编:易申合  发布时间:2024.12.27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赵旭)科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支撑,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意义重大。近年来,北京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丰富各类科学教育资源供给,创新开展科普实践活动,统筹各部门协同、全社会联动筑起科学教育的“大加法”,助力中小学生启迪科学志趣、夯实科学素养。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航空航天高研实验室的学生在制作航天器模型。(学校供图)

深耕课堂主阵地

走进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航天科学与技术实验室,高一年级学生在专职首席研究员带领下,透过功能模拟卫星了解微小卫星的内部结构。就在高中校园,学生们作为“科研人员”,深度体验往往要到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才有的科研生活。

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中小学持续强化课堂主阵地,全面提升科学课程质量,支持学校一体化设计科学类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突出学段衔接、集团内共建共享,形成一批特色课程。当前,北京现有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6个、实验校37所。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孩子们通过飞机模型制作、航空器体验等课程内容,培养科学兴趣和探求欲。“航模课上能动手学习,了解飞行原理和航空航天领域的故事,我们都觉得很有趣。”该校六年级学生孙煜博说。

探究科技,绕不开实验平台。不少中小学结合自身特色打造专业教室,例如,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聚焦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建立了涵盖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化学材料等方向的11个高研实验室,引导学生开展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项目式学习。此外,一些中小学借力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带领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图为灯市口小学学生张书凡围绕北京中轴线主题绘制的《天宫与故宫同框》水彩画。(学校供图)

创新科普活动载体

无人机、机器人、自动追光光伏片……在北京市密云区近日举办的学生科技节上,来自全区52所学校的孩子们,尽数展示了自主完成的近300件科创作品。

科普,是提升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一大关键要素。据介绍,北京持续加强以北京学生科技节为基础,以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为中坚,以北京学生金鹏科技团为龙头的“一节、一校、一团”建设,搭起科普教育工作“四梁八柱”。

从灯市口小学的“北京中轴线”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到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午间科普讲坛……如今,北京中小学校园里,科普的种子渐次落地生根,掀起了孩子们触摸科学、探究科学、运用科学的热潮。

截至目前,北京已建设241个市级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校、90个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组织机器人智能大赛等20项科技实践活动,超百万名中小学生参加。“院士专家科普进校园”活动全年吸引约30万中小学生参与。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学生在该校午间科普讲坛聆听题为《博物学》的讲座。(学校供图)

科学教育加法考量社会协同力

培养创新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教育加法,关键还要筑起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关心的科学教育“大加法”。

北京市统筹推进要素流动,建立加强科学教育的统一战线。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高科技企业等,纷纷为中小学生开放资源。目前,北京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覆盖753家资源单位,为学校提供超1000项科学活动课程。

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说,北京坚持大科学教育观,将科学教育作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重要抓手,建立市教育两委牵头,市科委、科协、团委、妇联等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形成了校家社协同推进的科学教育新格局。未来将持续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落地落实,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http://www.bj.xinhuanet.com/20241227/6e32b3b0f0ca4c5982e681c9ef1a8e7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