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了!这里的老人在“家门口”乐享品质晚年

来源: 央广网   编辑:马冲   审编:易申合  发布时间:2024.10.22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课题。志愿者结对老人,上门提供送餐、打扫卫生等服务;在家门口的工作坊,学习织围巾、上网等技能;在“回音坊议事会”,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在宁波江北区文教街道双东坊社区,越来越多的老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幸福晚年生活。

老有所养 构建“为老服务生活圈”

“感谢社区一直惦记着我,经常陪我聊天帮我打扫卫生,有了你们的关心,这日子过得美着嘞!”今年89岁的黄跃辉是一位独居老人,子女常年在外地,生活多有不便,谈起结对的党员志愿者任立帅等人经常上门看望他,陪他聊家常,老人感激不已。

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服务(文教街道供图)

据了解,双东坊小区老龄化程度较高,现有80岁以上老年人500余人,独居、空巢老人30多位。这支“东坊儿女”志愿者团队,由社区建圈布点为依托,整合医养共建单位、网格员、文小社志愿者等多方力量,为老人提供“家门口”优质全面的医疗、用餐以及综合养老等服务。

这些志愿者定期对困难老人进行走访,对空巢、独居、失独、行动不便老人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常态化开展“敲门问候”,提供生活照料、上门送餐、定期探访照护、免费体检和用药指导等服务。“目前我结对了3户高龄老人、独居老人,有空就来帮他们量量血压,做些家务,现在大家相处得像亲人一样。”志愿者任立帅介绍说。

爱心送医进社区(文教街道供图)

养老不离“家”,是许多老人的心愿。针对辖区老年群体多的现状,双东坊社区加快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整合优化日托照护、居家养老、生活便民等多样化养老服务功能,打造集食、住、娱、医、养、护为一体的“为老服务生活圈”,努力让老人晚年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许多老人喜欢居家养老,但是每个家里都配置一个护工又不现实,所以我们通过提供上门服务,有效解决了需求与供给的问题,让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双东坊社区党委书记黄科科表示,此外,借着未来社区改造的“东风”,社区还积极开展适老化改造,并建立隐患排查及应急救援机制,通过配齐相关无障碍设施、完善并升级社区公共道路及设施设备等举措,让居住环境更宜人、更友好。

老有所乐 打造“连心工坊”品牌

在双东坊社区“老有所得”手工坊,不少社区居民手拿棒针和毛线,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共同学习编织技法。十指跳动、上下翻飞,一戳一绕间动作无比娴熟。“我退休在家也没事做,在这里可以学到编织手艺,而且这些编织好的围巾还会捐赠给社区的困难老人,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还能帮助他人,让我很有成就感!”居民邵凤香兴高采烈地展示着手上织好的一部分作品。

“老有所得”手工坊(文教街道供图)

今年以来,双东坊社区着重打造“连心工坊”品牌,整合社区老年达人、文小社志愿者等资源,为退休老人开展科学普及、休闲娱乐、健康知识、艺术审美、智能生活、法律法规等培训,搭建创业技能培训和慈善公益平台。

此外,双东坊社区围绕服务模式精准发力,设置创新“点单”模式,以党群服务中心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通过问卷调查、意见征求等形式,深入了解老年群体教育需求,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社区为退休老人开展非遗体验活动(文教街道供图)

“‘老有所得’手工坊的存在,不仅丰富了老年居民的业余生活,更让他们找到了退休后的价值和意义。”双东坊社区党委书记黄科科表示,下一步,他们将举办跳蚤市场、爱心义卖等活动,让学员们把自己的编织作品进行售卖,所获收益将捐赠给社区开展助老、助残、助困等公益项目。

老有所为 为基层治理赋能

双东坊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建成已有30多年。由于建筑老化,配套服务设施落后,户外雨水管道易发生脱落,逢雨季易出现渗水等问题,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得知这一情况,社区组织老党员、居民志愿者、网格员成立“回音坊议事会”。“哪里渗水堵哪里,治标不治本”“可以借这次治漏水契机,把基础设施提升一下”……在“回音坊议事会”上,大家协商共谋,积极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最终在共建单位、人大居民议事会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下,先后完成修缮小公园积水路面,增设楼道休闲座椅及铁路沿线电瓶车充电点位等民生实事项目。

“回音坊议事会”(文教街道供图)

“对不少老年人来说,老有所为,‘为’恰恰就在发挥余热。”文教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双东坊依托“社工+党员+网格+志愿”模式,融合多支队伍力量,实现资源联动、服务联动,打造一支有情怀、懂专业、善服务的“银龄志愿”服务队伍,对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打造有温度、有活力、有质感的“幸福家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