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兰:平民慈善家的温暖之路

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马超   审编:易申合  发布时间:2024.10.09

“李玉兰”,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如同一盏明灯,寒夜中温暖心灵,也恰如一缕清风,轻柔地拂过受伤的灵魂。这位被誉为“平民慈善家”的全国道德模范,迎着新中国成立的曙光,在1949年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春潮中迈向而立,又在新时代共襄复兴伟业、同享盛世荣光。经历时代变迁,走过风风雨雨,她始终与祖国同甘共苦、同频共振。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登门拜访了这位平民慈善家,满怀敬意与期待。在她身边,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深深震动,那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超越物质的富足,是在逆境中绽放的希望之花,是来自她心底的真诚与善良。

扶贫济困播撒爱与希望

9月26日早上七点,李玉兰乘车前往怀远县陈集镇水利希望小学,带上了她提前买好的22个书包,来看望这里的留守儿童。对于孩子们的爱,李玉兰从来没有停止过。

“李奶奶,我想挨着您坐。”“李奶奶,我可太想您啦。”……见到这位“老熟人”,孩子们立刻兴奋地簇拥过来。

如今,李玉兰的家中还有一张装裱过的“希望工程”救助卡,这张卡是李玉兰第一次捐助“希望工程”得到的,也是她走上扶危济困道路的“起点”。那是1990年的一个晚上,李玉兰与家人看到电视里播放新闻,说捐助300元就可以帮助一名儿童读完小学。李玉兰跟家人商量,给“希望工程”汇点款去。第二天一大早,她和家人便赶到邮局,汇去了600元人民币。在汇款单的留言栏里,她让人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多识一个字,多懂一分理。”从此,资助贫困生成了李玉兰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那个时候起,李玉兰资助了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名失学儿童。

34年来,李玉兰到底资助了多少孩子,她答不上来;一共捐助了多少次钱,她也答不上来。这些年,她为失学儿童、留守儿童们送去的不仅仅是学费、书包和文具,更是一颗颗充满希望的种子,悄然扎根在孩子们的心田。

自1990年起,并不富裕的她,却长期坚持扶助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儿童、帮扶困难群众、情牵子弟兵,为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捐款捐物。除了累计资助的100多名贫困儿童,她还认领了7位“亲爹亲娘”。她是老百姓身边的“平民慈善家”、贫困学生的“爱心奶奶”、孤寡老人口中的“亲闺女”。她曾获“全国首届道德模范”“中华慈善奖”“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安徽省十大新闻人物”“雷锋奖”等荣誉。

存款为零慈善没有尽头

生于1949年的李玉兰,祖籍山东、出生于上海,从小家庭生活贫困,全靠街道组织以及街坊邻居的救济才使她活了过来。早年的李玉兰讨过饭、务过农,丈夫早逝之后为了生计颠沛流离、四处奔波打工。1983年,她与蚌埠“华照饭店”店主李华照组成新的家庭,生活才稳定下来。吃过苦的李玉兰自己节俭朴素,帮起人来却慷慨大方、“一掷千金”。饭店门口路过的乞丐,她从不怠慢,有钱的时候给几个零钱,没零钱的时候就给他们盛点饭;自家十多口人艰难度日,她还把雪地里的弃婴抱回家抚养;孤寡老人重病在身有家不能回,又是李玉兰精心照料直到老人去世。

日子如流水一般滑过,助人和奉献成了李玉兰生活的重心,也成了习惯。

前不久,经营了多年的饭店关门了,很多人都以为,没有了这项主要经济来源,李玉兰的行善之旅应该要停止了。但令人意外的是,李玉兰依然每天都会回去,在门口、路边,站一站、等一等,就是怕有困难来投奔她的人找不到她。

“没钱买车票回家的旅客,钱包丢了没钱吃饭的老人……直到现在,还是有形形色色的人来找她帮忙,她就两百、三百地把钱贴出去。”李玉兰的好朋友朱乃玉告诉记者,老街坊邻居们都知道李玉兰其实不宽裕,大家经常劝她,还是攒下点钱,留着给自己养老吧。但李玉兰每次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还是倾尽所有,甚至“踮起脚尖”。如果自己身上没钱,她还会先向熟人借钱,解了别人的燃眉之急,自己再凑钱还债。

“见难不帮,心里总不踏实!”李玉兰总是这样解释自己过得紧巴巴的,却不停地往外捐钱的原因。

目前,李玉兰住在女儿李姜英家中,跟着女儿女婿生活。李姜英说,虽然开了几十年饭店,但母亲这么些年千金散尽,无房无车无存款。李玉兰还很早就和子女们“约法三章”:财富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身后不会给他们留钱财,要把自己的钱全部用到慈善事业上。

爱出爱返感恩从心而发

“人来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带走什么,而是为了留下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攒钱没意义。”李玉兰的金钱观极其简单而又深刻。在她心中,真正的富有不是拥有多少,而是能够给予多少。

“我是新中国同龄人,衷心地祝福祖国。祖国强大了,才有了我今天的好日子。”李玉兰精神矍铄,眼神中充满着对祖国的自豪和对生活的感恩。追忆往事时,李玉兰感慨万千,但被她提及最多的,不是她给予了别人多少帮助,而是别人给予了她数不尽的温暖。

李玉兰的善行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与支持。

2007年9月,当得知全国道德模范、被公众誉为“平民慈善家”的李玉兰长期患有慢性病时,安徽丰原大药房决定,要为李玉兰长期免费提供药品,并为其建立药历。

时任安徽丰原大药房董事长石新友和员工们一起送药上门时,当面向李玉兰作出承诺,“李大姐,你的事迹让我们很感动,你需要用什么药只管来,我们为你终身无偿提供药品。”

这句承诺,丰原大药房已经守了17年,这个义举还在坚定不移地继续中。2007年至2024年,丰原大药房每年为李玉兰送出价值约为1.5万元的药品,累计已经承担20多万元的药品。

除此之外,每年的母亲节,李玉兰也会收到一份贴心的礼物。多年来,蚌埠百货大楼都会在这一天送给李玉兰一身她喜欢的新衣裳。

“大家给我的关爱这么多,我要再传递出去,政府给我的钱,我也会都花在更需要的人身上。”李玉兰说,自己吃得饱穿得暖,不需要花钱,有退休金,偶尔还有一点慰问金,这些钱攒在手里,用处不明显,如果用来救急救困,帮助他人,这些钱就成了“活钱”,发挥了更大的价值。

不久前,天桥街道喻义巷社区成立“救急难”互助社,党员纷纷捐款献爱心。李玉兰听说这件事,立刻从刚发下的退休金里取出1000元,送到社区捐到互助社。在她的感染下,远在海外读书的孙子李荣凯,作为一名党员也向互助社捐出600元。

这位平凡的女性,用她的善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赞歌。她的心中始终怀揣着对他人的关爱。她教会我们,真正的幸福源于分享与奉献,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份爱都能汇成一股温暖的洪流,滋润干涸的心灵。(陈瑶)

http://ah.wenming.cn/hr/hrgs/202410/t20241008_68293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