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拉搭建连心桥 教育援藏结硕果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   编辑:马超   审编:易申合  发布时间:2024.09.20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操场。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

北京援藏指挥部文化长廊。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学生正在上课。

学生正在校园内的凉亭里读书。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学生接受采访。

情深似海越千山,京拉携手跨万里。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启幕,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的宏伟蓝图铺展,北京市与拉萨市结下不解之缘,承担起对口援助的重任。

30年来,北京市精心选派了十批共计1280余名援藏干部人才,他们满怀热忱地踏上雪域高原,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并肩作战,为西藏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在完善基础设施、智力支援、产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交往交流交融、文化教育支援等领域,累计投入援藏资金近70亿元,实施援藏项目800余个,这些项目80%都属于基层民生领域,为拉萨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书写了援藏工作的辉煌篇章。

2014年,北京市率先以“成建制”教育援藏模式,向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选派了第一批52名援藏教师,开创了“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先河。10年来,北京市共有299名干部教师进藏支教。他们坚持党建引领,秉承首善标准,紧密对接当地教育需求,带来了北京教育的精髓与前沿视野,为西藏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深耕“首都标准” 共绘优质教育新蓝图

自2014年起,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作为“成建制”教育援藏模式的标志性成果,以2.5亿元的巨额投资,正式开启了新时代教育援藏的新篇章。10年来,学校见证了教育援藏的深远影响,共迎来6批206人次援藏干部教师的无私奉献,其办学业绩斐然,中高考成绩屡创新高。2015年到2024年,高中部录取分数线从380分提升到701分,翻了近一倍;本科升学率从2015年的41.55%攀升至今年的97.53%,重本率从9.74%提升至81.59%。这一系列耀眼的数据,无不彰显着教育援藏的显著成效。

北京市第八批、第九批、第十批援藏干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校长梁新表示:“我们肩负着首都的使命与标准,致力于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汇聚首都的智慧与力量,推动学校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双提升,努力将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打造成为西藏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为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边疆地区教育振兴贡献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北京市至今已累计派遣299名干部教师踏上雪域高原,他们不仅带来了北京教育的先进理念与优质资源,更以党建为引领,将“首都标准”深深扎根于拉萨教育土壤之中。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援藏机制,探索创新合作模式,北京教育援藏团队在推动智力援藏、提升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拉萨乃至西藏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教学实践中,援藏教师们积极将北京的成功经验与拉萨实际相结合,创新性地开发了涵盖科技研学、劳动教育等在内的50余门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与个性化成长路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教师、北京市第十批援藏教师马潇雅自豪地分享道:“我们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我结合个人专长,引入了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特别是国画入门课,深受学生喜爱,成为校园文化的亮点之一。”

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拉萨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晓宇指出,北京教育援藏团队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依托北京丰富的教育资源与拉萨的特殊地位,率先在全区构建起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体系。“为确保教育援藏成果的长远影响,团队通过多种形式,如课题研究、专题讲座、联合教研、师徒结对等,积极发挥援藏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累计培训拉萨本地教师超过4000人次,为西藏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周晓宇说。

构建“交融新平台” 深化京藏学子深度交流

步入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一股现代化的教育气息扑面而来。学校内,先进的教学设施错落有致,宽敞明亮的教室、前沿的教学教研设备以及丰富的图书资源,共同构筑了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梁新,作为一位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的资深援藏教育工作者,已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默默耕耘了六个春秋。他满怀深情地说:“我两度延长援藏工作,只为亲眼见证学校从硬件基础设施的飞跃到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再到最终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转身。这一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

为深化京藏两地教育交流,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特别设立了“京藏宏志班”,投入援藏资金50万元用于师资、教学资源和课程体系建设,并提供生活补贴。截至目前,该计划已扩展至6个年级,累计资助学生超过700名,八年间援藏资金投入近1600万元。旦增德曲,一名“京藏宏志班”的优秀学生,在2023年有幸参与了学校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她与同学们参观了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走进北京的中学与同学们共学共读,收获了一段难忘的成长经历。

“交融式集团化访学”作为京藏教育合作的新模式,正逐步展现其独特魅力。

今年4月,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30名学生踏入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校园,开启了两个半月的访学之旅。从课堂内的知识汲取到课堂外的实践探索,从天安门、长城的壮丽风光到房山地质博物馆的奇妙之旅,学生们在深度交融中加深了彼此的了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文化艺术也是连接京藏两地青少年的重要桥梁。

今年6月,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2024“美育芳草”青少年艺术节民族舞蹈专场演出中,近400名来自京藏两地的青少年同台竞技,用优美的舞姿诠释了民族文化的魅力,促进了艺术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次仁国杰与扎西曲珍便是其中的参与者,他们不仅在北京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更在首都的研学之旅中收获了知识、友谊。

今年8月中旬,由拉萨市委市政府、北京援藏指挥部主办的“京藏同心 见字如面”雏鹰主题建言推进大会暨“京藏雏鹰论坛”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举办,该活动已促成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和北京多所学校结成2000多对“笔友”,以书信为媒介,搭建起了一座座沟通心灵的桥梁。

周晓宇介绍,北京教育援藏团队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需求,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交流活动。从短期的一个月访学到长期的一学期访学,从同上一堂课到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书信交友到线上国学诵读,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了两地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他们的成长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创新教学模式 共筑协同发展新篇章

在北京市教委、北京援藏指挥部与拉萨市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携手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北京市赵登禹学校及北京第五实验学校,于今年5月共同开启了“双师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崭新篇章,标志着首都教育援藏工作踏上了转型升级的快车道。这一创新举措,通过“一网同研”“一网同学”的线上平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远程即时互动与共享,为京拉两地学生搭建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交流桥梁。

在初二6班的课堂上,一堂生动有趣的《风味米酒的味道我做主》课程跨越千山万水,两地学生同屏互动,共同探索、实践,不仅激发了学习热情,更展现了跨地域学习的无限魅力与显著成效。

在“5·25”心理健康日之际,两地学生围绕“主观幸福感”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互动活动,如“你笑起来真好看”的欢笑传递、“你比我猜”的默契考验,以及“绘制幸福之书”的心灵创作。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幸福,更在共同诵读《提醒幸福》中深刻领悟幸福的真谛,进一步加深了京藏两地青少年之间的情感纽带与心灵共鸣。

在语文的浩瀚星空中,马潇雅老师以《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为引,带领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学生与北京第五实验学校的师生共赴一场文学之旅。通过游记阅读与写作的深度融合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创作能力,更在两地师生间搭建了一座心灵的桥梁,让文化的溪流在字里行间潺潺流淌,促进了文化的深度交流与理解。

近年来,北京援建项目在网络技术领域的持续投入,为京藏“云端共学”课堂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打破了地域界限,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更在文化的深度交融中,为两地学子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

周晓宇指出,“双师课堂”作为京藏教育合作的重要载体,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成效,引领着教育援藏的新风尚。在这一模式下,两地教师携手并进,共同规划课程内容,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实现了教学智慧的碰撞与融合。学生们在双师的引导下,享受着来自不同地域的多元教学风格与特色,同时在互动交流中拓宽了视野,增进了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据统计,自“京藏优质教育资源远程互动教学项目”实施以来,已累计开展近200次远程授课和双师课堂活动,并向拉萨师生开放了9.8万个北京空中课堂资源账号,为线上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双师课堂”将继续作为京藏教育合作的闪亮名片,不断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优秀人才贡献智慧与力量。

http://www.tibet.cn/cn/news/zx/202409/t20240920_7689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