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江苏昆山在校生规模以每年2万人的速度持续净增—— 教育“硬核”撑起“中国第一县”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编辑:马超   审编:易申合  发布时间:2024.08.30

昆山的孩子们在校园里踢球。 本文图片均由昆山教育局提供

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开心地举起了课本。

昆山地处江苏东端,东靠上海,西邻苏州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亦是阳澄湖大闸蟹的盛产地。

昆山被誉为“中国第一县”。2022年,昆山实现GDP5006亿元,财政收入超430亿元,成为全国首个GDP超过5000亿元的县级城市,赶超8个省会城市。值得一提的是,从2004年起的19年来,昆山一直蝉联中国百强县榜首。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与“中国第一县”相匹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个县域教育行政部门将会面临何种难题?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江苏省昆山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王阳做客中国教育报融媒体教育局长访谈直播间,与大家一起分享昆山教育这些年的探索与思考。

破解“大体量、快增长”形势下的学位不足难题

记者:

我们的很多读者对昆山、对昆山教育充满好奇:“中国第一县”的教育是什么样的?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昆山教育的特点吧。

王阳:

作为全国71个Ⅱ型大城市之一,昆山是江苏省唯一常住人口超200万的县级行政单位,实际服务人口超330万。从生源规模看,昆山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19所,在校学生总数39.6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25.5万人。近10年来,昆山在校生规模以每年2万人的速度持续净增,生源规模占到苏州大市的1/5。至2024年下半年,昆山在校生规模仍将保持正向增长,预计会突破40万。

我们曾随机抽样了昆山城区一所普通学校的班级,发现一个班里的50个孩子,竟来自全国13个省份和江苏13个地市,各种口音交织、文化习俗交融,构成了昆山学校的“独特风景”。从教育投入看,昆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2016年以来,昆山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累计近57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始终保持在15%以上。

记者:

作为企业聚集地,昆山市长期以来都是人口净流入地。如何满足“新昆山人”的入学需求,也成为摆在昆山教育局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这些年来,昆山是如何化解学位不足这一难题的?

王阳:

确实,近年来,昆山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破解“大体量、快增长”形势下的学位不足问题。

一是开展基础教育学校大建设。孩子的入学需求是“硬需求”,我们只能用“笨办法”。“十三五”期间,昆山完成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85个,新增学位6.6万个。“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新建、改扩建学校项目86个,建成后新增学位8.4万个。特别是从2021年起,昆山普通高中进入了“大规模建设”阶段,先后启动6所新高中建设、5所高中改扩建和1所高中异地新建工程,这一系列行动将新增普高学位2万个。

二是创新学校扩容方案。昆山柏庐实验小学是老城区的热门学校。该校设计规模是36个班1620名学生,至2022年该校实际已有50个班2598名学生。昆山采用了“微校”建设模式,即在待扩建学校周边,寻找城市零星闲置用地,采用模块化拼装式构造工艺,“像搭积木一样建学校”。它因此也成为江苏省首所模块化叠箱结构学校、苏州市首所装配式学校,总投资约1.2亿元。在昆山市实验小学(西校区),我们提出了“悬挑在城市公园上的教室”设计理念,通过架空与悬挑的方式,以人字形斜撑结构在原教学楼南北向主廊的外侧加建了房间。

以教育“软实力”筑强营商环境“硬支撑”

记者:

学位的扩充,还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教师不足难题。对此,昆山有何办法?

王阳:

一是教师招聘持续发力。2019年至今,昆山幼儿园和中小学每年教师招聘总数平均保持在1200人以上,共计招聘教师超8000人。此外,从2018年起,昆山市在幼儿园、职教阶段实施备案制教师招聘,共计招聘约1560人,在岗位设置、职称评聘等方面均享受编内教师同等待遇。二是教师培养多措并举。创新实施青年教师15年成长阶梯计划,大力落实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三名”培养工程。三是教师轮岗形成常态。以置换式、组团式、自主式等形式,建立完善城区校与乡村校、优质校与薄弱校、教育集团校之间的教师双向流动长效机制。今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人数近400人,其中近40%为骨干教师。

记者:

听说,为了让“新昆山人”入学更加便利,咱们还做出了很多新探索,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王阳:

今年2月,苏州全面启动企业外来用工子女入学便利化改革。昆山教育局联合六部门第一时间印发了《昆山市企业外来用工子女入学便利化改革实施方案》,聚焦“政策知晓便利化”“入学条件便利化”“优待认定便利化”等6个方面,共出台15条具体措施,真正以教育“软实力”筑强营商环境“硬支撑”。

以报名登记便利化为例,昆山已实现招生入学系统与户籍、房产、学历、婚姻、出生医学证明、社保6大系统的数据互通认定,并自主开发了按小区查询学区、“五年一学位”查询等便民功能。截至目前,昆山全市中小学入学“不见面”审批率超90%。

记者:

昆山在家庭教育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功夫,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王阳:

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昆山学校的家长来自五湖四海,家庭结构复杂多元,教育观念参差不齐,迫切呼唤校家社多向奔赴,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我们深入实施“引智、强师、聚能”三大重点工程,建立专家指导、专业指导、专项服务三支队伍;依托4个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培养兼职家庭教育指导师1500人以上;选聘3万名家长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在安全护学、健康护餐、心理共护等方面深度参与学校管理。

构建家校共育“1+10+X”课程体系:“1”即研发了按年龄、分年级、成体系的全市家长学校课程;“10”即按照“区域相近、校情相近”原则,打造家校合作共同体10个,精心打磨推出昆山“三贤”家风家训文化传承、随迁子女家校合作等特色课程;“X”即全面实施“一校一品”课程建设,培育孵化江苏省、苏州市级家校共育品牌项目40个。

以小体量行政做好人口大市教育

记者:

昆山是县级市,要管理这么大一个“家”,想必不容易吧?

王阳:

昆山下辖2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以及8个镇。城市的行政级别是县级市,但经济总量、人口规模、管理任务等远超同类城市。具体到教育方面,我们全部区镇均设立社会事业局教育科,与教育局在学校建设、财务管理、师资配置、学区划分等方面形成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既确保了纵向上的重大教育决策方向一致、标准统一,又在横向上给予区镇属地一定的自主能动性,有助于特色化、个性化发展。例如,我们各区镇相继建立中小学生“润心”关爱联盟,形成校家社横向联动、小初高纵向衔接的工作格局,打通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最后一公里”。昆山陆家镇2024年组建了“益启爱”润心关爱联盟,由全镇中小学以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邀请校外专家团队给予指导,构建形成了问题取向、校际互享互助、专家指导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这些都是我们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方法和路径,更是我们在现有较小的行政管理体量下做好教育管理的现实举措。

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走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大路上”,未来的昆山教育,将交出怎样的答卷?

王阳:

建设教育强国,使命光荣、责任在肩。昆山教育将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民生属性,进一步聚焦“人”的培养和“链”的贯通,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奋力走好规模巨大、公平普惠、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的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一是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努力把教育系统建设成为党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是优化“五育”融合的育人模式。系统化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坚定不移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是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始终站稳教育发展的人民立场,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结构布局和教育资源配置,高标准保障教育资源供给,加速构建契合时代要求、顺应教育规律、彰显昆山特色、具有竞争实力的现代教育体系。

四是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怀揣赤诚之心和工匠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记者手记

在教育的温度里感知城市的底气

顶着“中国第一县”的美誉,昆山教育的发展却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统计数据显示,昆山市常住人口超过200万,实际服务人口超330万,其中户籍人口125万。近10年来,昆山在校生人数规模以每年2万的速度持续净增,生源规模占到苏州大市的1/5,这极大地考验着这个县级市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昆山用“三招”来破解教育难题:

超常规推进学校建设任务。根据现有的生源静态测算,到2025年,昆山市小学和初中缺口分别为24所、12所,到2029年普通高中缺口超过7所;再考虑落户(随迁)政策放宽和二孩影响,学位缺口将更大。多年来,学位不足一直是昆山教育的常态。“十三五”期间,昆山全市共完成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85个,新增学位超6万个。“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新建、改扩建学校项目86个,建成后新增学位8.4万个。这种建设速度,放在很多地方,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创新性解决学生入学难题。在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原则的基础上,昆山做到了4个“100%”:100%的公办学校招生入学实现“零择校”,100%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纳入入学准入学校,100%的空余学位用来吸纳非户籍学生,100%的招生计划对接录入学籍系统。今年,昆山又出台涉及6个方面的15条具体措施,从体制机制上突破入学条件、优待认定、报名登记、政策知晓等痛点、难点,进一步为“新昆山人”入学提供便利。在这里,家长无须为孩子入学焦虑,灵活多样的入学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家庭情况学生的入学需求。

为高质量发展做好“家”法。昆山作为移民城市,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缺乏家庭呵护。为此,昆山持续打造“不同层次、不同专长”的家校社共育专业队伍,加快推动“问题导向、严谨务实”的家庭教育课题研究,深入开展“主题鲜明、注重实效”的家校社共育特色活动,通过构建家庭教育支持体系,呵护每一个昆山孩子,进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座城市吸引人,不仅仅靠发达的经济,还要拼基本民生保障。昆山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典型,不仅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事业,尤其是教育方面给了外来务工家庭更多温暖。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相互支撑,“昆山之路”由此有了新内涵。

(张婷)

作者:本报记者 张婷 缪志聪

《中国教育报》2024年08月30日 第09版版名:区域周刊

http://www.jyb.cn/rmtzgjyb/202408/t20240830_2111239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