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佳县:黄河文化赋能乡村焕发新活力

来源: 新华网   编辑:马超   审编:易申合  发布时间:2024.08.26

新华网西安8月26日电(史梦 张思思)从黄河岸边硕果累累的红枣经济,到赤牛坬村民俗旅游热度攀升,再到黄河文化博物馆里的沉浸体验……这些都是黄河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也是一场由文化力量驱动的乡村变革。

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这片广袤大地上,黄河文化的深邃底蕴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自然之美、人文之情、历史之韵紧密相连,共同绘制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丽图景。

位于黄河岸边的枣林(当地供图)

红枣产业拓宽群众致富路

佳县古称葭州,是我国红枣的起源地之一,有着3000余年的红枣栽培历史。2001年,佳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名乡”。目前,佳县有红枣林82万亩,其中有机红枣认证面积30万亩,酸枣种植面积达4.6万亩,其中野生酸枣资源4万余亩。

在佳县红润枣业专业合作社的红枣种植基地里,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今年的红枣长势喜人,预计基地产量将达到1000吨。”合作社负责人高润红介绍说,身为佳县人,我们祖祖辈辈都依靠种植红枣为生,红枣也是乡亲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和重要食物。创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为了发展佳县红枣产业经济,提高农民收益和生活水平。

高润红说,目前合作社拥有3000多亩有机红枣基地和2000亩酸枣基地,建成占地3000平方米的农产品加工车间,业务覆盖6个乡镇17个村,累计带动1000余名枣农增收致富。与此同时,合作社还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基地生产的干制红枣、紫晶枣、黑晶枣等优质红枣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佳县立足资源禀赋,通过举办佳县枣花旅游节、红枣文化旅游节等,持续叫响“有机枣都·陕西佳县”品牌;通过明确红枣加工方向,确定优先发展、重点培育、长远孵化的加工品类,针对性地扶持或培育加工企业,并以工带农,优化佳县红枣种植结构,推行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构建红枣优势产业;通过本地培育和招商引资,提升初级加工业,孵化精深加工业,做大佳县红枣加工集群,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赤牛坬民俗文化村原生态实景演出现场(当地供图)

民俗游让美丽乡村火起来

地处黄河近岸的佳县坑镇赤牛坬村是一个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这里四面环山,枣林层叠,错落有致的明清老村,显得古朴厚重。过去这里曾是一个偏僻落后、鲜为人知的小村庄,村民以种植红枣为生。

面对自然条件的限制,近年来赤牛坬村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底蕴,依托陕北民俗文化博物馆和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成功打造了集农耕文化体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模式,让全村百姓通过文化产业获得收入,通过旅游业实现增收致富。

“下一步,我们要做‘三院’建设,就是学院、医院、养老院,让老年人住得开心,让年轻人愿意回来。”佳县坑镇党委书记贺建江说道。

如今,赤牛坬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实现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近千万元,带动200余名群众就业,2023年赤牛坬游客达40万人次,带动各项收入1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5000元。

航拍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当地供图)

文旅融合激发经济新活力

佳县位于秦晋黄河大峡谷腹地,黄河流经县域73公里,占陕西黄河流域的10%。在黄河畔矗立的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是一座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

馆内四大展厅及专题展览,通过浮雕、VR体验等多种高科技手段,深度挖掘和展示了黄河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时代魅力,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讲解员张南南介绍说,“落脚佳县,突出陕西,放眼沿黄九省区,博物馆的展陈内容涉及整个黄河流域的文化。”

如今,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已成为推动佳县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不仅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带动了群众稳定增收。据统计,自2023年10月开馆以来,该馆已累计接待游客22.3万余人次,间接带动旅游增收4400余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认真践行‘文旅搭台、经济唱戏、环境提升、乡贤助力、组织保障’理念,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重点打好‘红色、黄河、白云山’三张文旅牌,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和村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收,以文化赋能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佳县县委书记姬跃飞说。

http://www.sn.xinhuanet.com/20240826/de0d495fc61f45439c56f026330e502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