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广角】新型电力系统新在哪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编辑:马超   审编:王者  发布时间:2024.08.15

新型电力系统新在电源结构,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新在系统形态,增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是关键;新在产业体系,要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将新能源和数字技术紧密融合;新在体制机制,要加快构建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有机衔接的电力市场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现新能源高效可靠消纳的关键载体。面对当前突出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近日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指明了下阶段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建好新型电力系统,首先要明确“新”在哪?

新在电源结构。我国传统电力结构以煤电为主,“双碳”目标下,利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成为碳减排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新型电力系统就是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的电力系统。由于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心逆向分布,新能源电力需要大范围调配。目前,在运跨省区输电通道主要输送煤电、水电等传统电力,新能源电量占比较低。随着“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水风光综合基地的有序建设,新能源外送消纳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需要,亟需提高在运输电通道新能源电量占比。通过有序安排各类电源投产,开展新增输电通道先进技术应用,在保障送出通道电力供应能力的前提下,依托先进的发电、调节、控制技术,开展新型交直流输电技术应用,有效降低配套煤电比例,实现高比例或纯新能源外送。同时,加强配电网改造升级,提高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助力分布式新能源就近就地并网消纳。

新在系统形态。与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相比,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靠天吃饭”,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给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较大挑战。近年来,部分地区的新能源在短期内快速发展,灵活调节资源与新能源在建设规模、时序上相互衔接不足,新能源消纳压力逐渐增大。同时,风电在电力规划中参与平衡的比例较低,光伏在负荷晚高峰时段参与平衡的比例基本为零,新能源可靠出力水平亟待提升。

随着新能源发电渗透率不断提升,增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是关键。一方面,要提升新能源自身稳定性,推动其有效承担系统安全和调节责任。推进构网型技术应用,打造一批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使其具备主动支撑电网电压、频率、功角稳定能力。另一方面,要找“帮手”弥补新能源不足。加快煤电低碳化改造,进一步提升运行灵活性;探索光热发电与风电、光伏发电联营的绿电稳定供应模式;通过合理的政策机制,提升新型储能调用水平。

新在产业体系。传统能源时代,各国的主要精力放在寻找能源矿产上;可再生能源时代,资源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是否掌握高效低成本开发的技术。面对全新的产业发展逻辑,一来,要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建立创新联合体等形式,推动“卡脖子”技术攻关,持续锻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优势,强化储能、氢能等前沿技术攻关。二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最大特征,是新能源和数字技术紧密融合。要着力提升能源电力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共同提升能源产业链可靠性和现代化水平。

新在体制机制。传统电力系统中,保障电力供需平衡,关键在于盯住主力电厂、主干电网。随着新型电力系统深入推进,大量分布式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用户侧储能、数据中心等新型主体接入。电力系统可控对象从以电源为主,扩展到电源、电网、负荷、储能等各环节,控制规模呈现指数级增长,管理难度可想而知,调控技术手段、智能化水平、管理模式和市场机制亟待升级。要打通体制机制快车道,加快构建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有机衔接的电力市场体系,形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新型治理体系。

在能源电力转型升级过程中,电源构成、系统形态、负荷特性发生持续而深刻的变化,对电力系统运行产生深远影响。要紧紧围绕“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总体要求,聚焦亟待突破的关键领域,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扎实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作者:王轶辰 来源:经济日报)

http://bgimg.ce.cn/xwzx/gnsz/gdxw/202408/15/t20240815_391044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