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大学生探寻乡村振兴“密码”

来源: 昆明信息港   编辑:马崇   审编:王者  发布时间:2024.08.02

孩子们了解生物多样性。供图

云南农大学生到村民家参观。供图

云南农业大学2021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松金次木是个藏族姑娘,听说学校团委的实践团要去迪庆州开展服务时,她立即报了名。5天的历程,让松金次木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不小的改变。

近段时间,云南各高校学子陆续组团出发,踏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旅途。他们深入乡村,将专业知识与青春活力融入田间地头,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开启一段段难忘的实践下乡、青春同行之旅。

走进大山看世界

从前,松金次木从未想过回到家乡香格里拉市工作,更不想去县城或者乡镇。但是,当她和伙伴们走进德钦县拖顶乡开始“三下乡”实践后,自己原来的观念悄然改变了。

在德钦县,她看到了由学校专家学者支持打造的科技小院,为当地老百姓带去饲养藏香猪的实用技能,点亮乡村振兴希望之光;调研途中,红酒原料种植与酿造项目的蓬勃发展,让松金次木深切体会到产业带动下的民生改善;在政策精准扶持下,当地欣欣向荣的立体农业,葡萄树下种茄子……这一切都让这位非农学背景的青年眼前一亮,感受到了农业现代化的无限可能。

当地有一家以经营青稞及副其产品为主的企业,老板娘不久前在南博会上进行直播带货,销量喜人。老板娘对家乡的自豪、对家乡农产品的自信,深深触动着松金次木,她说:“我看到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过硬的农产品质量,看到了老百姓越来越好的日子。这让我感到,走进广袤的农村大地,大有可为。”

在考察当地白芸豆及中草药产业发展时,松金次木不仅对这片养育自己的热土有了更多了解,和驻村青年干部的交流座谈,更让她受益匪浅。“他们都非常优秀,毕业于非常好的大学,但他们留在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一位姐姐对我说,走进大山何尝不是见识世界的一种途径。”松金次木说。

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期间,有着语言优势的松金次木会给当地老百姓和小朋友讲双语版民族团结故事、做互动游戏,和他们一起唱歌,唱得最多的便是藏文歌曲《吉祥生平》。松金次木说,歌词大意是“家乡好,要努力建设家乡”,如今这也成了她的心声。松金次木下定了决心,毕业后返回家乡到基层工作,实实在在地服务父老乡亲。

播撒知识到边疆

来到同样在滇西北的腾冲市荷花镇,西南林业大学“大手牵小手·生态文明进校园”暑期实践团队正在这里开展服务。2021级应用统计学学生于济豪来自辽宁,今年已是他第3年参加“三下乡”实践活动。

这一次,他们的团队有50多人,其中还有从昆明出发时带上的10多名云大附中西林分校小学部的孩子。大家一起走进荷花镇羡多完小,利用3天时间,给当地孩子带去形式丰富的生态文明小课堂,讲述身边的生物多样性故事。

大学生为当地孩子设计了校园生态定向寻宝、小木版大世界等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趣味性的游戏体验,进一步探索云南生物多样性的奥秘与魅力,激发孩子们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在欢声笑语中播撒环保与生物保护的种子。当地孩子的淳朴、懂事和坚韧,给于济豪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一个小男孩,在大家吃完饭后会主动帮忙收拾,非常懂事乖巧;有一个小女孩,摔跤后流血了,不但没有哭,还努力安慰担心她的老师和志愿者,她坚强而又善良。我们是来教他们知识的,但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临走的时候,羡多完小的孩子纷纷给大哥哥大姐姐写下祝福的小卡片,希望他们明年再来。西南林业大学的生态文明小课堂,已在昆明市各中小学开展了100期,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建设优势,成立“生态文明青年志愿服务团”,想将创设的《你所不知道的生物多样性》《没有一片相同的植物叶子》等一批生态文明科普课程辐射至更远更多的地方。今年暑期,西南林业大学共组织了480多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围绕“生态文明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服务活动,社会实践团队师生共计超过5000人。

几乎在同样的时间里,云南大学学子来到楚雄州永仁县,在“幸福里”社区的4个站点,积极探索农业职业化的新路径;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师生前往云南昭通、贵州赤水及重庆,探索地学奥秘,寻访红色足迹,教育学部师生奔赴楚雄州姚安县4所小学,为当地孩子开展心理测评和团辅活动;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则走进临沧市沧源县,体验佤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用双语推普等形式践行“青春映边疆”……

当代大学生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不仅为乡村带去了知识,更在自己心灵深处种下了服务社会的种子;他们不仅体会到了乡村的质朴与希望,也坚定了未来扎根基层、回馈社会、报效国家的决心。

https://www.kunming.cn/news/c/2024-08-02/138612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