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州探索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新
李萱
湘西,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的地区,是观察中国乡村“千年跨越”的窗口。从地瘠民贫到步入小康,勤劳质朴的山区人民蹚出了一条脱贫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湘西州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和乡土文化遗产资源优势,通过建立健全常态化工作机制,培育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激发社会资本活力,着力促进文化、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教育等相关领域深度融合,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有效保护了乡村历史文脉,提升了乡风文明程度。如今,以“神秘湘西”为品牌的文化和旅游业已成为湘西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
坚持保护性开发,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硬支撑
湘西州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1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8个中国传统村落、41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些文化资源犹如散布在湘西大地上的明珠,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依托。近年来,湘西州通过保护性开发,激活乡土文化遗产,唤醒乡村“沉寂资源”,让它们实现了从“藏在深山人未识”到“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跨越,文化软实力成为了乡村全面振兴硬支撑。
一是建章立制,加强区域性整体保护。
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湘西州系统挖掘整理村落非遗资源,实行整体性保护,注重保护性开发,坚持原生态、乡土味、民族性,最大程度维持村庄原始风貌。相继制定《关于加强古城古镇古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文件,科学编制里耶遗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四方城等30处国保省保单位整体性保护与利用规划,颁布实施了浦市古镇、里耶古镇、老司城遗址、芙蓉镇等文物遗址保护条例,为文物保护提供了坚实法律和制度保障,全员参与、全民保护文化遗存的氛围日益浓厚。
二是旅游带动,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凤凰苗寨,现场体验民族服饰制作流程,看大师展示苗绣、银器打造等工艺;走进土家族古村寨惹巴拉,探访古油坊、篾匠铺,观看茅古斯舞……湘西州拥有非遗项目10大门类3200多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苗族赶秋和土家族摆手舞、苗族鼓舞、辰河高腔等独具特色。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舍巴日、“四月八”、苗族赶秋、乾州春会等传统节庆活动进入景区,《芙蓉花开·毕兹卡的狂欢》《凤凰样子》等旅游演艺广受好评。非遗馆、非遗工坊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游客们通过非遗传承人的教学,现场了解体验非遗技艺。在景区,大量非遗通过旅游带动成功“破圈”,从“展品”变成“产品”,走出深山,“飞人寻常百姓家”。
三是打通市场,“老手艺”变为增收“新产业”。
湘西州搭建了系列旅游富农平台,出台免租金、免费培训、销售兜底等帮扶政策,鼓励村民创业兴业。“合作社(公司)+作坊”发展模式让“家庭式小作坊”变为“家门口工厂”。“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直接帮扶脱贫户1272人,间接带动3000余人从事相关产业,300余位“妈妈”返乡就业,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目前,全州有非遗工坊14家、生产性保护基地22个,直接从事非遗商品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500余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花开饰锦”银饰、“花开芙蓉”、“秦一刀”、“铜头纸镇”等50余类文创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擦亮“神秘湘西”文旅品牌,激活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
经过多年深耕,“神秘湘西”已经成为叫得响的文化和旅游品牌。在湘西,风凰古城、芙蓉镇等旅游目的地名扬海内外;独树一帜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悠久厚重的红色文化,通过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赋能展现给更多游客。在此过程中,湘西州也在不断破除人才资源匮乏、市场动力不足等困境,引育文旅人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让更多农民实现就业增收,让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
一是引育文旅人才,打造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生力军。
湘西州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通过实施“武陵人才行动计划”,引育30名以上高级旅游管理人才,100名以上文化领域杰出人才,100名以上旅游企业管理人才,2000名以上优秀导游、讲解员,用好专家工作站、“揭榜挂帅”等引才平台,拓宽引才渠道。探索实施“农村职业经理人”等制度,引导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投入乡村建设。深化与省内外高校人才合作,累计开办文化和旅游技能培训班2300余期。实施“乡村育才聚才行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打造基层人才队伍。加强政策支持,如探索建立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徒补贴制度,建立“国家+省级+州级”传承梯队28个。
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助力乡村旅游开发建设。
湘西州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力量,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吸纳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走出了一条“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子。如龙山县八面山景区打造了滑翔伞、帐篷营地、房车部落等网红业态,八面山景区旅游开发公司的员工90%是当地村民,景区与当地7个村集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每年给各村集体固定分红4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50个以上。又如湘西山谷居民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4家民族工艺合作社和3个苗绣基地,带动下游产业链企业12家,吸纳就业3000余人,年产值达8000万元。美丽湘西让这里的人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50多万人吃上“旅游饭”、过上新生活。
三是强化景区辐射带动,行程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湘西州依托凤凰古城、芙蓉镇、里耶古镇、矮寨大桥等四大景区,规划设计了神秘苗乡、土家探源两条精品旅游线路。目前,四大景区已辐射带动113个村发展旅游,乡村旅游集聚区初步形成。同时注重景村融合发展,推进300个传统特色村寨保护开发,改造传统民居3.7万栋,打造了1500余家特色民宿,实现了“景在村中,村因景美”。芙蓉镇、里耶镇、边城镇、山江镇、苗儿滩镇等一批湖湘风情旅游小镇让更多游客走进乡村、体验乡味、记住乡愁。创新推出旅拍、凤凰古城磁浮观光、“湘见·沱江”、“边城”、矮寨大桥云端漫步、峡谷星空、老司城土司大营高空单车、高空滑索等新业态新产品,有效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四是深化产业融合,发挥综合带动效应。
湘西州做好“旅游+”和“+旅游”文章,推进农旅、茶旅、工旅融合,持续放大“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百姓富”的综合效应,实现了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保靖吕洞山黄金茶海、永顺万亩猕猴桃园、泸溪狮子山千亩葡萄园等一批观光农业园区,以及古丈毛尖茶、湘西腊肉、龙山百合等农产品,饱含着浓浓“湘”味。稻花鱼节、椪柑节、葡萄节等富有特色的“农文旅”节日深受游客喜爱。从“茶叶庄园”到“茶旅景区”,从“山林经济”到“生活体验”,茶景观、茶文化、茶工艺、茶产品等充分融入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茶旅融合展现较大潜力。酒鬼酒生态文化园开拓了工业旅游发展新路径。
涵育文明乡风,展现了新时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风貌
湘西州坚持文化惠民,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了文明乡风,不断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乡村振兴驱动力。
一是实施夯基工程,大力建设公共文化阵地。
公共文化阵地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湘西州加大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力度,将其打造成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平台。深入实施“门前十小”工程,建成州、县、乡镇、村(社)四级公共文化场馆体系。积极开展公共文化品牌创建行动,涌现出一批叫得响、有亮点的基层文化阵地。凤凰县山江镇、吉首市矮寨镇坪朗村、永顺县灵溪镇双凤村等九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获评湖南省“最美潇湘文化阵地”。
二是提升服务效能,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时代发展,如何更好满足乡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成为重要课题。为改变文化氛围不浓、文化活动匮乏的现状,湘西州抓实文化惠民培训,开展公共文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文化志愿服务百千万惠民工程,组织文化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广场舞、摆手舞、苗鼓舞、傩舞、踏虎凿花等文化惠民培训共50万人次,培养了大量群众文艺骨干,“公共文化进村入户·戏曲进乡村”等系列活动将文化盛宴送到群众家门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持续提高,切实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2020年以来,湘西州完成送戏下乡2000多次,覆盖全州115个乡镇。
三是培育乡风文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湘西州深入开展“乡风文明铸魂”行动,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红色教育走进乡村,营造学习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激励群众铭记历史、感恩奋进,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推进以城带乡、州县同步、城乡一体文明创建活动,全州累计创建州级以上文明村镇240个、文明单位325个、文明校园88所。广泛开展文明风景旅游区、文明餐饮示范店创建活动,着力提升优质服务。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湘西州突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行动,打造串点连线成片的美丽乡村群,展示湘西生态之美、文化之美、产业之美、生活之美。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5817954277522906&wfr=spider&for=pc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生活”的所有作品,均为新华生活网站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新华生活网站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