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海洋盐沼碳汇试点监测守护“蓝碳”生态系统

来源: 中国环境报   发布时间:2023.12.25

海洋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在吸收大气温室气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国家海洋战略和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海洋“蓝碳”的作用日益凸显。

2023年,生态环境部将山东省青岛市列入国家海洋碳汇监测试点城市,山东省青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青岛监测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双碳”国家重大战略,以支撑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在青岛胶州湾区域开展海洋盐沼碳储量和碳通量试点监测评估,为探索实践可应用于海洋碳汇监测的技术方法,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提供有力的监测保障。

业务协同、打造专业团队

海洋碳汇监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大气、海洋、生态、化学分析等多个监测领域。青岛监测中心充分发挥试点单位的主体作用,将海洋碳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统筹推进。

加强组织领导,抽调13名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跨业务室组建海洋碳汇专项技术团队,细化团队人员的责任分工,从综合协调、大气监测、遥感监测、调查采样、实验分析、报告编制等6方面开展具体工作,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大力指导帮助下,学习借鉴国内外碳汇监测的先进经验做法,制定《青岛市海洋碳汇监测实施方案》,明确海洋盐沼碳储量、碳通量试点监测的预期目标,有效发挥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共享经验成果,形成监测合力,确保国家城市海洋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突出重点、深化专项研究

作为我国的典型海湾生态系统,青岛胶州湾是山东半岛最大的河口海湾型湿地,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重要的生态功能,是研究盐沼湿地碳汇监测的理想示范区域。

青岛监测中心技术团队以强化盐沼碳汇能力研究为重点,积极作为,根据近年来卫星遥感解译影像,选择在胶州湾区域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洋河口湿地进行碳储量和碳通量试点监测,共设置盐沼湿地监测样方9个,采集滩涂柱状样品27份,有机碳样本189份,粒度样本63份,植被生物量样本54份。通过开展盐沼样地碳储量监测和生物状况调查,加强与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技术对接,深化盐沼碳汇监测技术和进行及相关核算方法的研究,努力掌握典型滨海盐沼湿地对温室气体捕获封存的碳汇路径,发现滨海盐沼碳汇价值,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科技赋能、提升监测水平

滨海盐沼碳汇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碳封存方式,能够通过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有效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具有极强的生态固碳能力。为客观准确的掌握调查区域碳汇“家底”,中心技术团队全力构建立体化综合性海洋碳汇监测体系,运用卫星遥感影像识别技术,确定海洋碳汇试点监测的分区和点位。使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遥感系统,系统分析盐沼生态系统植被的类型及覆盖程度。

在监测区域科学选址,加快推进滨海盐沼大气通量塔监测系统建设,了解不同生态系统碳源、碳汇数量及时空分布状况,为海岸带碳汇潜力评估提供本地化参数。通过强化科技支撑,扎实做好现场调查及实验室分析,掌握盐沼湿地监测样方生物碳库和土壤碳库的基本情况,为构建适宜于青岛本地特点的海洋碳汇监测评估核算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技术创新、推动成果应用

海洋是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领域,推动海洋碳汇监测工作发展,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有效路径。

为最大限度的发挥滨海盐沼碳汇资源的价值,青岛监测中心技术团队积极开展海洋碳汇试点监测,整合碳储量和碳通量监测数据,以提升海洋碳汇核算的准确性、科学性。

加强滨海盐沼湿地温室气体通量分析评估方法研究,探索建立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碳循环模型,科学分析青岛市典型滨海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加快推进滨海“蓝碳”监测报告及相关图件的编制工作,形成一套具有城市特点的系统性“蓝碳”调查监测、评估标准和方法学体系,为我国构建系统科学的海洋碳汇制度,积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丰富的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