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李凌诞辰110周年交响合唱音乐会演出现场 羊城晚报记者 刘畅 摄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纪念李凌诞辰110周年交响合唱音乐会”近日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上演。《黄河大合唱》这部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经典作品在星海音乐厅再次响起。
本场音乐会由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李心草,中国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景焕执棒,来自中国交响乐团、中国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的艺术家们联袂演出,用音乐的语言深情缅怀著名音乐家李凌,追忆他对音乐事业的卓越奉献。
演出间隙,李心草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他深情回忆了李凌的先生之风,并表示广东是一块能孕育伟大艺术家的神奇土地,广东音乐为中国交响乐民族化和中国音乐在全世界的推广、发展和创新提供了能量。
音乐大师来自广东江门
李凌是广东江门籍著名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中国交响乐团首任团长、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2023年是李凌先生诞辰110周年。李凌是中国新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他1913年12月6日出生于江门台山,曾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他先后创办《新音乐》月刊,成立“新音乐社”,创建中华音乐院。1949年后,他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教务处副主任、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团长、中央歌舞团副团长。1956年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成立,李凌担任首任团长,1978年任中央乐团领导小组负责人。后历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音协副主席。2001年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奖章。2003年11月3日病逝于北京。
李心草对羊城晚报记者回忆道,自己第一次跟李凌面对面接触,是30年前在李凌家中的小聚:“时间很短,我印象当中是半个多小时不到。李凌先生当时并没有说太多话。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永远忘不掉的是他的笑容,他一直很慈祥地看着我笑,鼓励我好好学习、继续努力、戒骄戒躁等等。”
李凌在音乐教育、音乐发展、音乐评论、理论研究、音乐舞台实践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李心草感叹:“我至今都很惊奇,他是如何做到的,他为何能够在方方面面都做得这么好、这么到位?”
作为著名的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李凌留下的文字比音符要多。李心草表示:“尽管如此,李凌先生的文字如一部浩瀚的交响乐总谱,他这部总谱需要我们音乐人一代一代演奏下去、传承下去。我觉得,‘李凌’二字已经不仅仅是个名字,他是一个象征、一块丰碑,是中国音乐的符号,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符号,还是中国音乐历史的符号。”
与《黄河大合唱》缘分匪浅
“纪念李凌诞辰110周年交响合唱音乐会”以交响乐《红旗颂》拉开序幕,交响组曲《海霞》选段、《南国》等经典曲目将相继奏响。其中,交响组曲《南国》是李凌的代表作品,歌曲旋律优美、饱含深情,极富南国特色,寄托了李凌对家乡、对亲友的无限眷恋。
本场演出的最高潮,则是中国交响乐团及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合唱团、星海音乐学院星·声合唱团在指挥李心草的带领下,以近180人的宏大演出阵容,演绎了气势恢宏的音乐巨作《黄河大合唱》。
众所周知,在众多版本的《黄河大合唱》中,由著名指挥家严良堃领导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前身)创作组共同改编的“中央乐团演出本”成为后来演出最频繁、影响最广泛的版本。从1940年到2015年的75年间,严良堃指挥了多达千场《黄河大合唱》。后来,李心草接过严良堃的指挥棒,续写了《黄河大合唱》的不朽篇章。
至今,李心草指挥此曲已达数百场之多,在不断的演出中,李心草对常演常新的《黄河大合唱》有了更深的见解与感受:“《黄河大合唱》在舞台上久演不衰,每一次演奏演唱的时候,我都能得到新的体会,都能感到热血沸腾。新时代,当我们再一次唱响《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更多的意义是一种鼓舞,尤其是鼓舞年轻一代,为了祖国的强大去奋斗、去努力。”
李凌与《黄河大合唱》有深厚的缘分。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由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李凌负责了二胡演奏。
1940年,李凌在重庆创办《新音乐》月刊后,陆续刊登了《黄河大合唱》歌谱,并参与在重庆的演出组织,《黄河大合唱》演出本总谱(五线谱本)也由李凌从延安带到国统区。
1942年,《黄河大合唱》在缅甸曼德勒的云南会馆上演,这也是《黄河大合唱》第一次在国外演出,李凌担任了艺术指导。
“我想说不仅仅是《黄河大合唱》,在中央乐团时期的时候,有很多经典的民族化交响乐作品,都是由李凌先生带头组织完成的,有原创的,有改编的,还有整理的,比方说交响诗《穆桂英挂帅》这些经典。”李心草对羊城晚报记者感叹说,“李凌先生始终站在幕后,他以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来引导大家、号召大家完成作品。我觉得,如果没有他强大的号召力、感召力和个人魅力,这些作品也许无法那么惊艳。”
广东音乐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赋能
身在北京数十年,李凌心中依然牵挂着家乡广东,粤剧、粤曲和广东音乐等岭南艺术瑰宝,是他和家乡的纽带。早在延安时,李凌便与广东籍音乐家组成“五架头”,在驻地演奏广东音乐。1953年,他编著出版了《广东音乐》(1-2集),又于1956年发表《怎样欣赏广东音乐》专题文章,为传承与发展广东音乐操心劳力。
每次回到家乡台山,李凌都会向台山的广东音乐工作者了解情况并提出建议。南下广州时,他最爱欣赏的也是广东音乐、粤曲、粤剧的表演,撰写了一系列推介红线女、谭佩仪、林锦萍、潘楚华、倪惠英、黄金成、余其伟等人艺术成就的评论文章。他曾在文章中表达心中愿望:“我想,广东音乐经过一段时间的回思、酝酿、积聚精力,多方探索,以求突破,将会出现新的成就,这是可以期望的。”
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李心草亦提到广东音乐人才辈出。他表示,广东这块神奇的土地赋予了艺术家们极大的天赋、孕育了很多艺术家:“李凌、冼星海、马思聪、林耀基……在风云飘摇、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能够从广东走出这么多影响中国半个世纪以至百年的伟大音乐家,这非常了不起。”
同时,李心草还表示广东音乐里有非常丰富的、不同的音乐素材和音乐内容:“广东音乐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素材,广东音乐为中国交响乐民族化和中国音乐在全世界的推广、发展、创新等提供了能量。”
李心草认为,包括广东音乐在内的民间音乐是我们中国人进行音乐艺术创作所依赖的最根本的东西,也是灵魂所在:“我们所有伟大的作品,它的素材、它的源头都在我们老百姓身边,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的创作都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大音乐家们认识到这一点、从这点上出发,才能不断挖掘出更多的素材、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才能真正地把中华音乐传承和推广下去。而这,也是广东音乐带给我们最大的财富。”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生活”的所有作品,均为新华生活网站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新华生活网站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