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应急争先手 科技兴安强能力

来源: 中国安全生产网   发布时间:2024.03.28

①应急机械化桥,10余分钟就能搭好的“移动桥”。

②2023年8月,河北涿州排涝期间,救援队员操控排水机器人进入积水区。

③北京西郊宾馆全国应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现场,足式机器人成了“明星”。

④2024年3月18日,翼龙-2型无人机增援火场,助力四川雅江森林灭火救援。

重庆市“数字应急”系统面向安全生产重点领域,从风险管控、监测预警、

分析研判、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全流程进行一体化、闭环化、可视化管理。

2023年,应急管理系统科信工作者勠力同心、真抓实干,构建大科技格局、统筹大系统布局、强化大数据应用、完善大装备体系、推进大资源整合,将科技和信息化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破局立新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3月15日,北京西郊宾馆全国应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现场,一款足式机器人成了“明星”。它在场地中自如地前进后退,甚至能翻跟头,引得许多人驻足观看、拍照。

这款机器人由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和清华大学联合研发。该中心博士后杨瑞阳介绍,足式机器人可以应用于多种应急救援场景,深入救援人员难以进入的危险区域进行侦查、探测:“它的负重能力为13千克,可以携带生命探测仪进行人员搜救,可以携带危险气体探测设备进入危化品泄露的区域进行侦测预警,也可以为被困人员运送物资。”

这款机器人长0.65米,宽0.31米,高0.6米,定位精度小于0.2米,能成功穿越草地、土壤、卵石、斜坡、沙坑、楼梯等地形,搭载有智能语音识别系统,未来会成为应急救援人员最“听话”的朋友。

足式机器人是本次会议上展示的众多先进应急技术装备之一。在不断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激励下,应急管理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涌现。

应急管理部积极争取并获批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与公共安全”重点专项,设立部级重点科技项目,形成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龙头,部级科技计划项目为支撑的科技创新项目体系;加强科研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应急管理部所属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办法(试行)》,推进国家灾研院使命导向管理改革试点,深化扩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自主权改革,科研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加快健全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地震科学试验场”开工建设,国家矿山安全技术创新中心通过评审。

过去的一年里,国家消防救援局立项实施46个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矿山安监局立项实施241个矿山安全生产科研攻关项目,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完成“五小”科技创新成果评选并推广应用。

江西省应急管理厅联合省科技厅设立“科技+应急”联合计划项目,湖北省应急管理厅计划每年拿出1000万元支持解决实战科技难题,江苏省应急管理厅组织企业研发动火作业监管机器人,向科技要战斗力的共识逐步形成。

数字赋能

国家应急指挥总部全面启用后,信息化技术体系再次升级,国家灾害事故电子地图上线运行,国家应急指挥系统全面扩容,大震巨灾应急指挥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在过去的一年里,由120多人组成的国家应急指挥总部信息化保障团队,完成“杜苏芮”洪涝灾害、甘肃积石山地震等180多场指挥调度保障任务,高水平保障2023“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部长论坛。

建成贵阳数据中心,应急云平台实现南北互备;国家应急指挥总部构建多重灾备体系,保证极端条件下核心业务正常运行;建立全国运维点名调度和联调联测机制,确保视频调度、情报传输分钟级响应。

同时,各地积极探索指挥保障体系建设,并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浙江省打造了保障防汛防台风“1833”联合指挥体系。防汛防台风在线的“联合会商、联合保障、联合救援、人员转移”4个场景应用支撑联合指挥部开展工作;“8张风险清单”场景应用支撑防指各部门开展灾害风险分级分类滚动研判;“风险管控”场景应用支撑提示单、预警单、管控单“3张单”管控机制闭环运行;“预警叫应”场景应用支撑通过一条消息、一个电话、一次视频“3个一”手段,叫醒关键人,激活全系统。在2023年“杜苏芮”“卡努”等台风防御实战运用中,该省累计发出工作提示单48期,组织人员有序转移33.3万人次。

重庆市坚持以极限思维防范极端天气,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以“智慧应急”改革突破推动体系重塑、制度重塑、流程重塑,重点打造“安全生产智管”“自然灾害智防”“应急指挥智救”“公共安全智测”“综合统筹智行”五大综合场景,力争实现应急管理“一屏观全域、一网联全市、一脑统全局”。

云南省聚焦灾害应急抓建设、技术支撑抓统筹、队伍建设抓应用,着力探索构建灾情会商“一张网”、应急指挥“一张图”系统运行的云南模式。在今年镇雄县“1·22”山体滑坡救援中,不到2小时,前方指挥部就和省委、省政府及应急管理厅指挥中心进行会商,信息化发挥了高效支撑作用。

内蒙古消防救援总队坚持“力量跟着隐患走、力量跟着警情走”理念,深化大数据赋能和智能化服务,实现数字赋能、减负增效、提质强能,使调度更加迅捷、响应更加高效、指挥更加科学、联战更加顺畅。其辖区消防站5分钟到场率提升35%,扑救超过30分钟的火灾数量下降40%,城区控制灾情的时间缩短60%。

提质强能技术支撑作用愈加凸显

拓展接入119接报警、风险普查、遥感影像等数据,应急管理部大数据资源池数据资源更加丰富。

科技和信息化在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处置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一年里,铁塔大数据准确预警重庆万州、福建泉州等地洪涝灾害,精确锁定甘肃积石山地震4个乡镇重灾区,推动了灾害应对向事前预防转型。

卫星遥感、通信、铁塔、电力等大数据分析淹没区域、转移人口和灾后恢复情况,形成数据救灾、数据核灾新模式。

智能外呼系统全年累计呼叫5万余人次,大幅提升灾区情报快速获取能力;灾害救援救助平台及时响应群众救助需求1968次,涉及群众3.5万人,自动派发救援任务3821单,全面提升救援效率。

依托应急减灾“2+2”低轨卫星观测体系,常态化开展汛期洪涝、河流凌汛等灾害风险和尾矿库、危化品储罐等重要目标遥感监测,帮助各地研判灾情事故情况。

过去一年里,安全监管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全国18个省份使用部统一建立的“互联网+执法”系统,14个使用自建系统实现执法数据汇聚对接,彻底改变了沿用20多年的传统执法模式。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山西局全力推进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信息化建设,推动矿山安全实现由“人防”向“人防+技防”并重转变,建成全省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一张网”,747座正常生产建设的煤矿安全监测、人员定位、工业视频、水害防治等安全生产感知数据联网,发现并查处了14起涉险事故,保障了3000余名矿山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广东省深圳市不断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构建70多个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在全市60.54万家生产经营单位中辨识出风险隐患点32594个,全部入库上图,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端快速查询;依托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建设,基于全市域时空信息平台,建设燃气管道破损、“三防”河水漫堤、危化品运输车辆燃爆应用场景,开展耦合风险分析和次生衍生灾害事故,辅助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决策。

智慧应急“星火计划”深入推进。浙江武义探索“焊有序”数字化监管平台,为加强电气焊作业安全监管提供了一种新手段;山东省泰安市研发“瓶安码”系统,实现工业气瓶充装、运输存储、使用全流程管理;广东省深圳市运用人体微波感应技术实现“三小”场所违规住人全天候监管,形成“三小”场所安全监管“南山模式”……

科技兴安、智慧应急,科技和信息化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出越来越强的支撑作用。

http://www.aqsc.cn/news/202403/28/c182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