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包头7月3日消息(记者刘一晨)在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将军尧镇杜家尧村,一台鲜红的起垄覆膜一体机正轰鸣着驶过广袤的土地。
眼前这片土地,一年前还顶着个令人绝望的名字——“白色荒漠”。
站在地头的贾大军,看着机器驶过,脸上写满了笃定。这位45岁的种植大户手指着脚下的中重度盐碱地:“瞧,专家推荐的抗盐碱葵花种下去了,配上咱的新家伙什儿,今年收成稳了!”
将军尧镇紧邻黄河,历史上饱受泛滥之苦,排水不畅留下了大片的盐碱荒地,传统法子怎么折腾都难见起色。寸草不生,曾是这里的常态。
自2023年起,小镇换了思路:与其对抗,不如用科技“驯服”。他们锚定“向盐碱地要粮”,拉起了一张“政府+专家+新型农民”的治理大网。
贾大军正在田地里干活(央广网发 王海霞 摄)
贾大军就是这张网里冲在最前头的人。2024年初,他做了一件让不少人捏把汗的事——一口气流转了5000多亩盐碱地(中轻度4000亩,中重度1000亩)。在镇政府和包头市农牧局支持下,他先挑了20亩中度盐碱地做“试验田”,种上了玉米。
“秘密武器就是它!”贾大军拍了拍身边的起垄覆膜机,“市农科所的宝贝技术。去年这20亩‘试验田’,秋后一测产,你猜咋样?亩产2000斤!”这个数字让现场的人都惊了。要知道,同样中度盐碱地,过去能收1300斤到1500斤玉米就算不错了。
2000斤?堪称奇迹!
这“奇迹”背后,是起垄覆膜、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组合拳在发力。形象地说,就是给板结僵硬的盐碱地“舒筋活络”:起垄覆膜改善透气,引黄滴灌精准供水,水肥一体机按需“喂食”。硬邦邦的土地,就这样被现代农技一点点“唤醒”,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农民正使用起垄覆膜一体机工作(央广网发 武鑫 摄)
初战大捷,贾大军的胆子更壮了。今年,他流转的土地规模直奔万亩。6000亩种玉米,其余种上抗盐碱的葵花。为了伺候好这些“金疙瘩”,他大手笔投入15万多元,新添了3台起垄覆膜机。
“今年玉米种了6000多亩,看这苗情,叶子油绿油绿,出苗齐刷刷,亩产2000斤我看很稳当!”贾大军信心十足,“葵花也种了3000多亩,全用上起垄覆膜,估摸着亩产400斤到500斤问题不大。”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这些精准管理手段,已成为他的“标配”。
贾大军的成功,像一块磁石,迅速吸引了周边村镇的目光。一场改造盐碱地的“绿色革命”,在黄河岸边悄然兴起。杜家尧村党支部副书记于永祥乐呵呵地算起了账:“现在乡亲们把地流转出去,每亩稳稳收600块钱。还能在家门口打工赚钱!我们村也在边干边学,琢磨着给大伙儿探探自己种的路子。”
农民正在田地间工作(央广网发 董毅 摄)
盐碱地,曾是包头农业的心头之痛。全市117.41万亩盐碱耕地,主要集中在土右旗,其盐碱耕地面积占比达94.5%。但如今,这里正上演着从“白色荒漠”到“绿油油吨粮田”的华丽蜕变。深松深耕“躲盐”,秸秆还田增肥,开沟起垄避碱,再配上向日葵、甜菜、辣椒这些“抗碱先锋”……一套组合拳下来,曾经保苗率低至20%~70%的盐碱地,如今保苗率稳稳站上80%以上。
科技为笔,农艺为墨。昔日的不毛之地,正在书写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那轰鸣的红色机械,正为“希望田野”奏响最动听的序曲。
https://nm.cnr.cn/jiaodiantu/20250703/t20250703_527240803.shtml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新华生活(XINHUALIFE.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生活”的所有作品,均为新华生活网站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新华生活网站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