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掼蛋能否进校园”不是简单判断题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24.02.01

近日,据《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报道,湖北宜昌一所学校把掼蛋项目定为校本教程,同时还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要求他们人人学会打掼蛋。为此校方特别印制了一批专用扑克道具,作为新年礼物发给全体师生。该校工作人员表示,校方并没有强制要求,也不算是寒假作业,只能算是一个兴趣教育。

对孩子们来说,这项不具备强制性的“寒假作业”,估计是最受欢迎的“寒假作业”。当很多学生的寒假生活被补课与作业塞满,当很多学生一到放假就只能孤单地困守在家,能够与小伙伴聚会玩耍就显得弥足珍贵。学校以开设“校本课程”为名,又是送扑克,又是提要求,对于孩子们来说,就如同有了好好玩耍的“尚方宝剑”。

掼蛋可不可以进校园?这个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判断题。校方的初衷是,寓教于乐。校本课程的设立本来就是突出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以更接近学生个体知识与经验的方式,组织更适合学生参与的各类活动。

掼蛋的确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可以增进亲子互动,加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联系沟通,锻炼逻辑思维、策略协作、计算统筹等能力。但问题在于,当有人把麻将当成是精密计算、协同合作的智力体操时,也有人在输赢中逐渐沉沦;当有人站上电子竞技国际大赛的领奖台时,也有人在网游成瘾中不能自拔。

从本质上讲,掼蛋和这类游戏一样利弊参半。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为例,这个牌类游戏如今可谓尽人皆知,坊间流传的那句“饭前不掼蛋,等于没吃饭”的戏语,颇能道出它深入人心的程度。可以说,再怎么强调它是一种智力运动,其本质仍然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游戏,并且是一种挺容易“上头”的游戏。

从规则上说,掼蛋并不复杂,不过是“争上游”和“80分”的结合,门槛低,不用专门上课。除了技艺之外,牌运也很重要,每一把牌好坏不同,打起来的难易度就不同。这与下棋是有很大区别的,下棋主要考验棋手的水平,也就是说,打牌比下棋更带有输赢的随机性。正因如此,吃饭前先对弈一盘,那是雅事;吃饭前来一场掼蛋,则是大众娱乐。当成年人都抵挡不了这类社交游戏的诱惑,很多人对掼蛋进校园产生警惕心,就不难理解了。

能让人上瘾的东西,往往具有相似的特质,比如,都会带来刺激和愉悦的体验,能在迅速获得的奖励和反馈中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能让玩家忘记现实压力,满足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成就感,获得自我和他人认可;能满足社交互动和竞争的需求,让人产生归属感;自带的不确定性与神秘感会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人欲罢不能。因此,一些家长一看到掼蛋进校园,便不由得担心孩子们会上瘾,甚至沾染上赌博恶习,不能说完全是杞人忧天。

所以,从课程设计的角度说,让孩子们学会打掼蛋,或者打磨牌技,不应该成为课程目标。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比“学习怎么游戏”更重要。至于这个游戏是掼蛋、麻将,还是电游网游、围棋象棋,或是别的任何让孩子们感受到快乐的兴趣爱好,都是无妨的。

“掼蛋进校园”这个话题最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再次关注玩耍的权利。游戏是孩子快乐的来源,也是教育成长的路径之一,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游戏,在游戏中收获快乐、知识、技能、创造力、想象力、社交能力等,以及学会自律,应该是教育中重要的一课。